古塞下曲
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城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古塞下曲译文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 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 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 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 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 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古塞下曲注解

1
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2
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3
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4
河阳:今河南孟县。
5
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古塞下曲赏析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作者简介

李颀
李颀 唐代诗人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养德为众许,森然此丈夫。
放情白云外,爽气连虬须。
衡镜合知子,公心谁谓无。
还令不得意,单马遂长驱。
桑野蚕忙时,怜君久踟踌。
新晴荷卷叶,孟夏雉将雏。
令弟为县尹,高城汾水隅。
相将簿领闲,倚望恒峰孤。
香露团百草,紫梨分万株。
归来授衣假,莫使故园芜。
禅室吐香烬,轻纱笼翠烟。
长绳挂青竹,百尺垂红莲。
熠爚众星下,玲珑双塔前。
含光待明发,此别岂徒然。
楚王宴客章华台,章华美人善歌舞。
玉颜艳艳空相向,满堂目成不得语。
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绝缨解带一为欢。
君王赦过不之罪,暗中珠翠鸣珊珊。
宁爱贤,不爱色,青娥买死谁能识,果却一军全社稷。
越溪女,越溪莲。
齐菡萏,双婵娟。
嬉游向何萏,采摘且同船。
浩唱发容与,清波生漪涟。
时逢岛屿泊,几伴鸯鸳眠。
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传。
薄暮归去来,苎罗生碧烟。
绿槐荫长路,骏马垂青丝。
柱史谒承明,翩翩将有期。
千官大朝日,奏事临赤墀。
肃肃仪仗里,风生鹰隼姿。
一从登甲科,三拜皆宪司。
按俗又如此,为郎何太迟。
送君暮春月,花落城南陲。
惜别醉芳草,前山劳梦思。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