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时童谣
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译文

举秀才,不知书。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

举孝廉,父别居。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寒素清白浊如泥,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高第良将怯如鸡。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 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桓灵时童谣注解

1
秀才:汉代为举士的科目,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
2
孝廉:本来是汉代选举宫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
3
寒素: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清贫。
4
清白: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为官清廉。
5
高第: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豪门。

桓灵时童谣背景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这一制度正式确定。这本来是选拔人材的办法,但在东汉后期腐朽的政治环境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挤陷害,出现公然“卖官”的事。这首童谣,便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揭露与讽刺。

桓灵时童谣赏析

童谣,就是儿歌。一般儿歌内容大都天真有趣而无深意,但经受住历史长河冲刷淘洗流传至今的这首童谣,却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含义深刻的精品。

前两句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我们后人熟悉“范进中举”的故事,那种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才正式开始。汉代科举主要方法不是考试,而是诗中的“举”即“察举”制度。各级行政长官观察、发现并向上级推荐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当时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贤良文学等。顾名思义,“秀才”一定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孝廉”还要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突出品德,这样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绩卓异。但事实正相反,推荐为秀才的根本没读过书,推荐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亲反目成仇,分开另住,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么?

后两句就概括了整个官场状况,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说的是:号称出身贫寒、道德高尚的官僚们,其实无恶不作、肮脏不堪,行为秽如污泥;号称能攻善战、出身豪门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将”,遇到征战关头,却又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这就是说,整个汉朝的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顶,已经维持不下去,走到濒临灭亡的边缘。事实上灵帝还在位时,导致汉朝覆灭的空前的农民运动黄巾军大起义(公元184年)就爆发了。

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著述评。最妙的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

作者简介

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
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
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大艑珂峨头,何处发扬州。
借问艑上郎,见侬所欢不?
初发扬州时,船出平津泊。
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