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掌握知识有先有后,学术修业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注释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赏析韩愈认为,各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各不相同,他人之长可以补己所短,说明了老师应当和学生平等相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注解
1
学者:求学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
4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6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7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8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9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10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1
是故:因此,所以。
12
无:无论、不分。
1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4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5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6
犹且:尚且。
17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8
下:不如,名作动。
19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
惑矣: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2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3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4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5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6
百工:各种手艺。
27
相师:拜别人为师。
28
族:类。
29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0
年相若:年岁相近。
31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32
复:恢复。
33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4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5
乃:竟,竟然。
36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37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38
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39
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0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41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42
之徒:这类。
43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44
不必:不一定。
45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6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进士。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47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8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赞许,嘉奖。
49
贻:赠送,赠予。
作者简介
韩愈
唐代诗人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你喜欢
-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篇》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 后生固为可畏,而高年尤是当尊。—— 《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
-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韩愈《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李白《白头吟》
-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上官昭容《彩书怨》
- 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荀子·天论》
-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七十列传·孙子吴起列传》
-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增广贤文·上集》
-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 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物色》
- 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后汉书·列传·文苑列传下》
-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管子·法法》
-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 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 《说苑·尊贤》
-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古诗大全
- 小学古诗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小学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写春风的古诗大全
- 写次韵的古诗大全
- 写平生的古诗大全
- 写梅花的古诗大全
- 写东风的古诗大全
- 写风雨的古诗大全
- 写西风的古诗大全
- 写江南的古诗大全
- 写秋风的古诗大全
- 写回首的古诗大全
- 写百年的古诗大全
- 写风流的古诗大全
- 写天地的古诗大全
- 写相逢的古诗大全
- 写悠悠的古诗大全
- 写可怜的古诗大全
- 写少年的古诗大全
- 写寂寞的古诗大全
- 写江湖的古诗大全
- 写流水的古诗大全
- 写功名的古诗大全
- 写清风的古诗大全
- 写夕阳的古诗大全
- 写日月的古诗大全
- 写天涯的古诗大全
- 写长安的古诗大全
- 写纷纷的古诗大全
- 写萧萧的古诗大全
- 写西湖的古诗大全
- 写乾坤的古诗大全
- 写黄金的古诗大全
- 写杨柳的古诗大全
- 写江山的古诗大全
- 写扁舟的古诗大全
- 写桃花的古诗大全
- 写岁月的古诗大全
- 写桃李的古诗大全
- 写落日的古诗大全
- 写文章的古诗大全
- 写绝句的古诗大全
- 写风月的古诗大全
- 写芙蓉的古诗大全
- 写富贵的古诗大全
- 写读书的古诗大全
- 写蓬莱的古诗大全
- 写白日的古诗大全
- 写去年的古诗大全
- 写春色的古诗大全
- 写今朝的古诗大全
- 写白头的古诗大全
- 写世间的古诗大全
- 写徘徊的古诗大全
- 写新诗的古诗大全
- 写斜阳的古诗大全
- 写神仙的古诗大全
- 写黄昏的古诗大全
- 写凄凉的古诗大全
- 写登临的古诗大全
- 写将军的古诗大全
- 写浮云的古诗大全
- 写四海的古诗大全
- 写山水的古诗大全
- 写分明的古诗大全
- 写世事的古诗大全
- 写惆怅的古诗大全
- 写太平的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