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出自 宋代 苏洵《心术》

译文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注释麋:麋鹿,鹿类的一种。左:附近。瞬:眨眼。制:掌握。

赏析指遇事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影响,形容沉着镇静,遇事不慌。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杨慎《三苏文范》卷二引罗大经:“按郭仲晦云,用兵以持重为贵。
盖知彼知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此百战百胜之术也。
昔韩(琦)、范(仲淹)二公在五路,韩公力于战,范公则不然,曰吾唯知练兵、选将、积谷、丰对而已。
正与老泉之论合。
”杨慎《三苏文范》卷二引宋景濂:“老于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而不断,文字极难学,帷苏老泉数篇近之,《心术》篇之类是也。
”杨慎《三苏文范》卷二引杨升庵:“篇中凡八段,各不相属,然先后不紊。
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
丈之善变化者。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此文中多名言,但一段段自为支节。
盖按古兵法与传记而杂出之者,非通篇起伏开阖之文也。
”过珙《古文评注》卷七:“此文绝似《孙子·谋攻》篇,而文采过之。
自谓孙吴之简切,无不如意。
诚非诱辞也。
通篇逐段自为起讫,而层次自有浅深。
盖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逐段相生而下,不复不蔓也。
至于名言硕论,络绎奔赴,熟之更足增长人智识。
”蔡铸《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九:“此篇殆集中(指《嘉枯集》)之翘楚也。
公不特工于丈,且精于兵学,于此可见。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此篇逐节自为段落,非一片起伏首尾议论也。
然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一也。
”林纾评《嘉佑集》:“‘惟义可以怒士,是鼓众以勇也;养技而自爱,是大将养勇之道。
’此二语,虽孙吴不能过。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心术注解

1
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2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3
左:附近。
4
瞬:眨眼。
5
制:掌握。
6
上:通“尚”,崇尚。
7
怒:激发。
8
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9
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10
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
11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12
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
13
厉:激励。
14
并天下:兼并天下。
15
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16
殆:通“怠”,懈怠。
17
欲:应该。
18
智:有智慧。
19
严:有威严。
20
委:委屈。
21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22
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23
侮:轻视、轻侮。
24
尝:试探,检验。
25
节:节制。
26
沮:沮丧。
27
辱:玷污。
28
技:本领。
29
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30
校:较量。
31
角:角斗。
32
抗:高,引申为突出地。
33
暴:显露。
34
却:退。
35
狎:轻忽。
36
堕:落。
37
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38
袒裼:脱衣露体。
39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40
胄:盔。衣,都用作动词。
41
据兵:靠着兵器。
42
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以,凭借,利用。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固,巩固。

作者简介

苏洵
苏洵 宋代诗人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猜你喜欢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