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借的词语

  • 251、东挪西借:四处向人借贷,筹集款项。
  • 252、借面吊丧:谓人虚有其表。
  • 253、垫借:垫付,暂借。
  • 254、借髢髢: 河南坠子传统曲目。
  • 255、抵借:以财产货物等作押向人贷款。
  • 256、借寇赍盗:《后汉书.寇恂传》载恂曾为颍川太守,颇着政绩,后离任。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复借寇赍盗君一年。"后因以"借寇赍盗"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 257、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jièdāo-shārén (1) 阴谋使他人与自己的仇人结怨,从而利用他人去杀掉仇人。比喻借他人之手害人 英 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make use of another person to get rid of an adversary;murder by means of another's aword;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
  • 258、担保借款: 有一定的担保人作保证或利用一定的财产作抵押或质押而取得的借款。
  • 259、借貣:谓监守者将自己保管的官物非法送人。
  • 260、民间借贷:主要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及法人或其他组织相互之间,以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为标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 261、网络借贷: 指在网上实现借贷,借入者和借出者均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实现借贷的“在线交易”。
  • 262、借贷: 借贷jièdài (1) 借进贷出 英 borrow or lend money;debit and credit sides
  • 263、借贷记帐法:会计工作中,用“借”、“贷”作为记帐符号来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等的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帐方法。依据“资产=权益(或=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任何一笔经济业务发生时,都按“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的借方和贷方分别以相等的金额予以登记。
  • 264、借贷无门:借贷:借钱。没有地方借钱。
  • 265、贷借: 1.借贷;借债。 2.宽恕。
  • 266、借代: 借代jièdài (1) 一种修辞方式,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就是代替“少先队员” 英 melonymy
  • 267、借此当行:凭借此事物、人、机遇,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立刻行动起来。
  • 268、借詞: 借词jiècí (1) 从别的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 英 loanword (2) 假托的理由;托词 英 pretext
  • 269、借水推船:亦作'借水行舟'。 谓趁势行事。
  • 270、借风使船: 借风力行船,比喻顺势行事。
  • 271、出借: 出借chūjiè (1) 可供借用;把东西借出去 例 图书出借 英 lend;loan
  • 272、千里借筹: 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
  • 273、借筹:指为人谋划。
  • 274、借箸代筹:  楚汉相争之际,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之后共同攻楚。张良求见,说:“若从此计,你的帝业就完了。请借你的筷子,让我将天下大势指划给你看。”见《史记·留侯世家》。后以“借箸代筹”为出谋划策之典。
  • 275、运筹借箸:典出《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裴骃集解引张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后以"运筹借箸"指运筹计谋。
  • 拼音jiè
  • 注音ㄐㄧㄝ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WAJG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2) 借进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借也。——《广韵》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借旁近与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允修借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借者之用心。其借书亦类予。(3)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4) 借出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5) 又如:他借书给我们;借给他几块钱;借一肩儿(挑担者让别人替自己挑一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借借(借出);借赁(租借)(6) 帮助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动词(1) 假托;借口若苟有以藉口。——《左传·成公二年》(2) 又如:借言(借口,假托的理由);借情(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3) 凭借;依靠借子杀之。——《墨子·公输》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韩非子·孤愤》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借寨墙为蔽。——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借征入境。——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4) 又如:借倩(托请);借水行舟(借用别人的力量或条观条件办事);借步檐躲雨(喻指借他人力量庇护自己);借势儿(乘机)(1) 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借第令母斩。——《史记·陈涉世家》(2) 又如: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即使,纵然);借若(犹假如);借或(即或,即使);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