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吴的词语

  • 126、吴苑: 1.即长洲苑,吴王之苑。 2.吴地的园囿。因借指吴地或苏州。
  • 127、吴甲:吴地所产之铠甲。
  • 128、吴鸿:春秋时吴人。其父杀之,以其血涂金,铸成钩,进献吴王。故亦以为钩名。钩,形似剑而曲。后泛指宝剑或利器。
  • 129、吴根越角:原指吴越故地之边陲,后多泛指江浙一带。
  • 130、吴越: 1.春秋吴国与越国的并称。 2.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 3.指春秋吴越故地(今江浙一带)。 4.五代十国之一。始祖钱镠,据有今江苏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东北部,后降于北宋。
  • 131、吴咏:犹吴歌。
  • 132、吴山: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参见'吴岳'。 山名。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东南。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吴地的山。三国吴故地的山。 吴地的山。春秋吴故地的山。吴地的山。常泛指江南的山。
  • 133、吴歈:春秋吴国的歌。后泛指吴地的歌。指昆曲。
  • 134、吴楚: 春秋·吴国与楚国。 泛指春秋·吴·楚之故地。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 指汉高祖分封的吴·楚诸侯国。 指吴地和楚地。比喻不同区域。
  • 135、吴越同舟: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 136、吴音: 吴音wúyīn (1) 指吴语,吴方言 例 醉里吴音相媚好。——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英 dialect of Wu district
  • 137、吴会: 1.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 2.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
  • 138、吴头楚尾:指古豫章(今江西省)一带。其地位于春秋吴的上游,楚的下游,故称。
  • 139、吴太伯: 1.亦作"吴大伯"。 2.周古公亶父(太王)长子,仲雍﹑季历之兄。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号勾吴。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
  • 140、吴带当风: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 141、吴沃尧: (1866-1910)清末文学家。字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家居佛山,又称“我佛山人”。曾东游日本。后在上海编《月月小说》。政治上倾向改良派。所作小说对晚清社会上的黑暗腐败现象有所揭露,是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等。
  • 142、吴兴伟: 笔名吴昊,河北武强县人,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 143、吴娃: 吴地美女。
  • 144、吴娃越艳:泛指江南美女。
  • 145、向吴亭:古亭名。地在今江苏丹阳县。
  • 146、吴亭: 1.地名,即庱亭。在今江苏丹阳县东﹑武进县西,三国吴孙权曾射虎于此。 2.泛指吴地之亭。
  • 147、吴中锁钥:原指吴中盘门上的锁和钥匙,后指吴中要塞必经之地。
  • 148、吴酸:吴人所调咸酸之味。一说,即榆酱。
  • 149、宋画吴冶:宋人的绘画,吴人的冶铸,皆极为精妙。后形容物品精致巧妙。
  • 150、吴蜀:三国时的吴国与蜀国。 泛指吴地与蜀地。
  • 拼音
  • 注音ㄨ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KGDU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同本义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形容词〈方〉∶大 。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 [查看更多]

W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