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拼音:shāng hán

傷寒的意思

词语解释: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自然病程约一个月。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热度在39℃-40℃之间,脉搏缓慢,脾脏肿大,腹部有玫瑰色疹。严重时,可因肠出血,肠穿孔而死亡。又称肠伤寒。

中医学上泛指一切热性病。又指风寒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症状为头痛,项强,畏寒,发热,骨节酸痛,无汗脉紧等。

国语词典:

中医上指外感热病的总称;亦指受了风寒而引起的病。

词语翻译

英语
typhoid
德语
Typhus(S,Med)
法语
fièvretyphoïde,typhus,typhusabdominal

网络解释:

伤寒 科普中国

  • 伤寒杆菌造成之伤寒病,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患者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 字义分解

    • 拼音shāng
    • 注音ㄕㄤ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WTJR

    见“”。

      • 拼音hán
      • 注音ㄏㄢ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PFJU
      • 五行

      (1)(形)冷(跟‘暑’相对):~冬|~风|天~地冻|受了一点~。

      (2)(形)害怕;畏惧:心~|胆~。

      (3)(形)穷困:贫~|~素(旧时形容穷苦的读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