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令
拼音: | cí lìng |
注音: | ㄘˊ ㄌ一ㄥˋ |
词令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应对得宜的言词。 2.词翰策令。
引证解释:
⒈ 应对得宜的言词。
引《隋书·高熲传》:“熲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明高启《素轩记》:“文章词令之工,威仪容观之盛,不如忠信之足贵。”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听起来,他还是个善于词令的年轻人。”
⒉ 词翰策令。
引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表》之一:“昔赵孟治晋,叔向为之谋主,则楚无以当; 国侨为郑,子羽掌其词令,则国鲜败事。”
明王琼《双溪杂记》:“洪武间设有殿阁大学士,其职不过代草词令。”
国语词典:
应对的言语。如:「我希望听到的是真心话,而不是那些好听的外交词令。」也作「辞令」。
网络解释:
词令
- 1、我们希望这只是外交词令,只是作秀而已。
- 2、你喜欢与数据还是词令打交道?
- 3、为什么国家有事老是满嘴外交词令,有时是不是也应该让大炮说说话,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 4、除了不善词令外他是很聪明的。
- 5、她是一个善于词令的女人,用不着谁来替她说话。
- 6、在公众场合,布什政府利用巧妙的外交词令向北韩表明立场,暗示国际社会可以接受一份迟到但完整而正确的核清单。
字义分解
- 拼音cí
- 注音ㄘˊ
- 笔划7
- 繁体詞
- 五笔YNGK
- 五行金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