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六月初七日
早蝉·六月初七日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衰,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早蝉·六月初七日译文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早蝉·六月初七日注解

1
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2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3
东衰: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4
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 唐代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浔阳郡厅后,有树不知名。
秋先梧桐落,春后桃李荣。
五月始萌动,八月已凋零。
左右皆松桂,四时郁青青。
岂量雨露恩,沾濡不均平。
荣枯各有分,天地本无情。
顾我亦相类,早衰向晚成。
形骸少多病,三十不丰盈。
毛鬓早改变,四十白髭生。
谁教两萧索,相对此江城。
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
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
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
相去六千尔,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炙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一病经四年,亲朋书信断。
穷通合易交,自笑知何晚。
元君在荆楚,去日唯云远。
彼独是何人,心如石不转。
忧我贫病身,书来唯劝勉。
上言少愁苦,下道加餐饭。
怜君为谪吏,穷薄家贫褊。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
不因身病久,不因命多蹇。
平生亲友心,岂得知深浅。
西村常氏子,卧疾不须臾。
前旬犹访我,今日忽云殂。
时我病多暇,与之同野居。
园林青蔼蔼,相去数里馀。
村邻无好病,所遇唯农夫。
之子何如者,往还犹胜无。
于今亦已矣,可为一长吁。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