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开头的词语

更多
  • 1、夷残:伤残﹐死亡。
  • 2、夷敞:平坦而宽广。
  • 3、夷畅:平和通达。
  • 4、夷巢:伯夷和巢父的并称。用以指品行高洁的人。
  • 5、夷瘳:疾病平复痊愈。比喻生民疾苦的解除。
  • 6、夷床:古丧礼陈尸之床。
  • 7、夷粹:平和纯正。
  • 8、夷淡: 1.谓性情平和淡泊。
  • 9、夷等:同列﹐同辈。
  • 10、夷狄:1.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宋 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鲁迅《坟·论“他妈的!”》:“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唐 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唐 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3.视为夷狄。《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 11、夷氛: 1.谓平定叛乱。 2.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 12、夷刜:杀戮﹐屠杀。
  • 13、夷庚:1.平坦大道。 2.平坦貌。 3.比喻王政。
  • 14、夷固:倨傲﹐傲慢。
  • 15、夷馆: 1.清代称外国人在中国的馆舍。
  • 16、夷皓:伯夷和商山四皓的合称。同为避乱君而隐遁﹐古称高节之士。
  • 17、夷毁:毁坏。
  • 18、夷惠:伯夷﹑柳下惠的并称。古代廉正之士。
  • 19、夷豁:平坦而开阔。
  • 20、夷畿:古九畿之一。国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畿。
  • 21、夷翦:杀戮。
  • 22、夷徼:与夷人相邻的边界。
  • 23、夷届:终止;止息。
  • 24、夷踞:两腿伸直张开坐在地上。形容随便﹐不拘礼节。
  • 25、夷考:考察。
  • 26、夷寇:指外族入侵的战祸。
  • 27、夷旷: ◎夷旷yikuang 襟怀夷旷
  • 28、夷廓:坦荡﹐宽阔。
  • 29、夷獠: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之称。 指外国侵略者。
  • 30、夷戮: 夷戮yílù (1) 杀戮;誅戮 例 自相夷戮。——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 massacre
  • 31、夷伦: 1.平列;等同。 2.常类﹐平常之辈。
  • 32、夷漫: 1.漫灭;磨平。 2.平坦而广阔。
  • 33、夷蛮: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
  • 34、夷矛:古兵器。古代车战和守城用的一种长矛。
  • 35、夷昧: 1.犹蒙昧﹐暗昧。
  • 36、夷灭: 夷灭yímiè (1) 消灭;杀尽 英 massacre;perish (2) 埋没;埋起來 英 bury
  • 37、夷泯: 1.消灭;灭尽。
  • 38、夷貊: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之称。亦泛指各少数民族。
  • 39、夷牧:近代对外国牧师之称。
  • 40、夷禽: 1.常禽。
  • 41、夷衾: 1.古代丧礼用以覆盖尸体﹑灵柩的被单。
  • 42、夷弱:削弱。
  • 43、夷芟:本指以钩镰贴地割草﹐引申为铲除;删除。
  • 44、夷施:西施的别称。
  • 45、夷叔: 1.伯夷﹑叔齐的并称。
  • 46、夷泰: 1.平坦通畅。 2.平和闲静。
  • 47、夷坦: 1.平坦。 2.指平坦之地。 3.平易坦率。 4.安详自若貌。
  • 48、夷殄:诛灭。
  • 49、夷庭:平正;平直。
  • 50、夷涂:平坦的道路。
  • 51、夷务:清代后期指与外国有关系的各种事务。
  • 52、夷夏:1.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2.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 53、夷延:谓地势平坦而广阔。
  • 54、夷晏:平静清明。
  • 55、夷仪:通常的礼仪。
  • 56、夷逸:犹安闲。
  • 57、夷然: 夷然yírán (1) 平静镇定的样子 例 夷然不以为忤 英 calm
  • 58、夷靡: 1.低平。 2.倾颓。
  • 59、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
  • 60、夷犹: 夷犹yíyóu (1) 犹豫迟疑不前。也作“夷由” 英 hesitate (2) 从容不迫 例 双桨小船夷 英 calm and unhurried
  • 61、夷则: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用来确定音阶的高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
  • 62、夷门: 夷门yímén (1) 战囯时魏囯都城大梁的东门 例 夷门监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例 夷门侯生。 例 行过夷门。 例 夷门抱关者。 英 eastern gate of Daliang,the capital city of Wei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 63、夷光:又称西施。春秋越国美女。
  • 64、夷由:1.犹豫;迟疑不前。 2.从容自得的意思。 3.鼯鼠的另一种名字。
  • 65、夷洲:隋以前指称我国台湾。
  • 66、夷族:诛灭宗族。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其株连范围﹐历代不一。秦汉有夷三族罪﹐封建社会后期有所谓夷九族﹐并及伯叔等旁系血亲。见《唐律疏义》﹑《通典.刑制》﹑《明律》。
  • 67、夷人:1.指古代 中国 东部地区各部族之人。2.引申为对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 2.对外国人的泛称。
  • 68、夷直:平直。
  • 69、夷羿:指后羿。相传羿为尧时善射者。
  • 70、夷陵: 夷陵Yílíng (1)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例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英 the Yi Mausoleum
  • 71、夷雅:平和闲雅。
  • 72、夷险: 1.平险。 2.平坦与险阻。 3.指国运的平顺与艰险。 4.犹言正与偏。 5.谓艰险。 6.指险峻。
  • 73、夷玉:美玉之一种。
  • 74、夷白:谓安于清贫﹐洁身自爱。
  • 75、夷陆:平地。
  • 76、夷与:迟疑不前。
  • 77、夷道:平易之道。 平坦的道路。
  • 78、夷视:犹蔑视﹐藐视。
  • 79、夷牟:相传黄帝时始造箭者。
  • 80、夷言: 1.古指黄河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后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
  • 81、夷翟:夷狄。
  • 82、夷陨:诛灭。
  • 83、夷貉:即夷貊。
  • 84、夷荒:指蛮夷荒远之地。
  • 85、夷荡:平定。
  • 86、夷落: 1.古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亦借指少数民族。
  • 87、夷关:闭关﹐封锁关口。
  • 88、夷歌: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 89、夷易:平易﹐平正。 引申为简易﹐浅显。平和谦逊。
  • 90、夷羊: 1.古指神兽﹑怪兽。《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韦昭注:"夷羊﹐神兽。牧﹐商郊牧野。"《史记.周本纪》"麋鹿在牧"裴骃集解引晋徐广曰:"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一说﹐土神。《淮南子.本经训》:"江河三川,絶而不流,夷羊在牧,飞蛩满野。"高诱注:"夷羊,土神。殷之将亡,见于商郊牧野之地。"后亦以比喻乱世中的贤者。 2.复姓。春秋晋国有夷羊五。
  • 91、夷俟:伸两足箕踞而坐。古人视作倨傲无礼之态。
  • 92、夷世:太平之世。
  • 93、夷盘: 1.亦作"夷盘"。 2.盛冰冰尸用的大盘。
  • 94、夷民: 1.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 2.对外国人的泛称。
  • 95、夷烟:指鸦片烟。
  • 96、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 97、夷远: 1.平和而高远。
  • 98、夷越: 1.古国名。即于越。夏少康庶子的封国。 2.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聚居地区之称。
  • 99、夷愉:和乐。
  • 100、夷澹:平易恬静。

夷中间的词语

更多>>
  • 1、鸱夷子:即鸱夷子皮。
  • 2、蛮夷邸:古代供来朝邻族﹑邻国的使者所住的馆舍。
  • 3、冯夷宫:传说中的水府,水神宫殿。
  • 4、明夷卦: 明夷卦展示明夷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明夷”是失意的意思。
  • 5、四夷馆: 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 6、胡夷鱼:河豚的异名。
  • 7、聂夷中: (837-~)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一说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咸通年间进士。任华阴县尉。其诗多讽谕时世、关心民生之作。有《伤田家》等名篇。
  • 8、烧夷弹:即燃烧弹。参见'燃烧弹'。
  • 9、辛夷坞: 1.唐诗人王维别墅"辋川山庄"胜景之一。坞上植有辛夷﹐故名。
  • 10、武夷君:古代传说中武夷山的仙人。
  • 11、都夷香:传说中的食物名。
  • 12、辛夷车:谓以辛夷木制成的车子。极言其华贵雅洁。
  • 13、红夷炮:明代称西洋制大炮。
  • 14、海夷道: 指古代通往海外诸国的海上航线。
  • 15、鄙夷不屑:指看不起;轻视。
  • 16、华夷之辨: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 17、鸱夷子皮:春秋越范蠡之号。
  • 18、冲平夷易:犹言冲和平易。
  • 19、处之夷然: 1.同"处之泰然"。
  • 20、等夷之心: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 21、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 22、蛮夷戎狄: 1.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 23、以夷伐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 24、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fěiyísuǒsī (1) 考虑问题的方法、言语、行动违反常规,使人难以想象和理解 英 unimaginably queer
  • 25、匪夷匪惠: 谓既无伯夷之清,又无柳下惠之和。
  • 26、柏夷亮父:亦称'柏亮父'。 传说为颛顼之师。
  • 27、以夷攻夷: 1.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 2.晩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 28、毁宗夷族:把同宗簇的人都杀死。
  • 29、不夷不惠: 殷末伯夷,坚持不仕周朝;春秋·鲁国·柳下惠,三次被罢官而不去。不夷不惠谓折中而不偏激。
  • 30、江左夷吾: 《晋书•温峤传》:“于时江左草创,纲维未举,峤殊以为忧。及见王导共谈,欢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业。后来诗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称许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
  • 31、联夷肆劫: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
  • 32、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 33、詈夷为跖:是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 34、詈夷爲跖:谓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德行高尚的人。
  • 35、蛮夷大长: 1.汉南越王赵佗对汉廷的自称。 2.借指清帝。
  • 36、蛮夷之地: 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的通称,蛮夷之地原指南方不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
  • 37、朝夷暮跖:早晨被誉为伯夷﹐晩上被贬作盗跖。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 38、伤夷折衄: 伤夷折衄shāng yí zhé nǜ (1) 受刀兵的创伤 英 knife wound
  • 39、攘夷志士:抗拒异族入侵。
  • 40、戎夷解衣: 戎夷心忧天下,舍己为人的精神。
  • 41、出夷入险:出入于安危之中。
  • 42、芟夷大难:汉南越王赵佗对汉廷的自称。 借指清帝。
  • 43、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 44、以夷变夏: 中华文明被西方文明所渗透、同化,多用于对目前全盘西化,失去传统的担忧。
  • 45、以夷治夷: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 46、以夷制夷:意思是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 47、华夷愚智: 华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
  • 48、塞井夷竈: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 49、武夷山脉:中国东南部重要山脉。在福建、江西两省间。闽江水系和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北段高,南段低。主峰黄岗山(2158米)在福建境内。其东南有风景名胜武夷山。
  • 50、伯夷之义:自己的国家被灭亡后不屈服于新的国家,宁可到山上吃野果,也不吃他新的国家的粮食,这是中国古代真实的故事。
  • 51、明夷于飞:明夷于飞指在光明受到伤害时,想要如鸟一样飞行。
  • 52、夏威夷群岛:夏威夷群岛(Hawaiian Islands)位于太平洋几乎正中部,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二级群岛,该群岛呈弧状横贯北回归线,介于154°41′W~178°75′W、18°54′N~28°15′N之间,总面积16759km²。
  • 53、王夷甫识石勒: 1.晋王衍,字夷甫,位望隆重,有识鉴。石勒年十四,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衍见而异之,谓将为天下患。长而为群盗,归刘渊,屡将兵陷州郡。晋太兴中,自称赵王,旋杀刘曜称帝,建立后赵政权,于十六国中,最为强盛。事见《晋书·石勒载记》后以"王夷甫识石勒"喻能预识心怀异志者。
  • 54、吴蜀夷陵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吴国袭杀蜀将关羽,夺去荆州。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伐吴,由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吴大将陆逊以静制动,在{{d046}}亭(今湖北宜都北)用火攻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故。
  • 5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县(市)交界处,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22公里,方圆570平方公里。

夷结尾的词语

更多
  • 1、瘢夷: 1.创伤。 2.指使受创伤﹐受损伤。
  • 2、北夷: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 3、鄙夷: 鄙夷bǐyí (1) 轻视;鄙薄 例 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安也)我楚邦。——宋濂《燕书》 英 despise;disdain;scorn
  • 4、鼻夷:旧指以鼻饮的少数民族。
  • 5、冰夷:即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 6、秉夷: 1.亦作"秉彝"。
  • 7、残夷: 犹残杀。
  • 8、巢夷:巢父和伯夷的并称。
  • 9、迟夷:停留不前貌。
  • 10、鸱夷:1.革囊。《战国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説听乎 闔閭,故吴王 远迹至於 郢。夫差 弗是也,赐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取马革为鴟夷。鴟夷,榼形。”明 梁辰鱼《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2.借指 春秋 吴 伍员。明 高启《行路难》诗之二:“鉤弋 死 云阳,鴟夷 弃江沙。” 3.指盛酒器。《艺文类聚》卷七二引 汉 扬雄《酒赋》:“鴟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復藉酤。”宋 司马光《柳溪对雪》诗:“鴟夷赊美酒,油壁繫轻车。”清 陈维崧《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赋此词》:“看鴟夷扑满,磊磊邱樊。”一本作“鴟彝”。 4.即 鸱夷子皮。唐 杜牧《杜秋娘诗》:“西子 下 姑苏,一軻逐 鴟夷。”冯集梧 注:“《史记·货殖传》:范蠡 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 齐 为 鴟夷子皮。”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词:“欲酹 鴟夷、西子,未辨当年功业,空繫五湖船。”郁达夫《留别》诗之二:“鴟夷 应笑先生拙,难买轻舟泛五湖。”参见“鴟夷子皮”。 5.拇指。行酒令的手势。
  • 11、冲夷: 1.亦作"冲夷"。 2.冲和平易。
  • 12、丑夷: 1.犹侪辈。古称年辈相同﹑学行相类的人。 2.古代对外国人的鄙称。
  • 13、俦夷:指地位相等之人。
  • 14、雠夷: 1.注视而不说话﹐犹豫貌。
  • 15、串夷:即混夷,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名。
  • 16、创夷:亦作'创夷'。 创伤。 指受伤之人。指战祸造成的破坏。
  • 17、粹夷:纯洁平和。
  • 18、鞑夷:指清朝统治者。
  • 19、荡夷:扫荡平定。
  • 20、岛夷: 1.古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 2.南北朝时南北双方封建统治者各以正统自居,互相诋毁,北朝称南朝为岛夷。 3.指倭寇。亦泛称外国侵略者。含有鄙视意。
  • 21、等夷: 1.同等;同辈;同等的人。 2.匹比。 3.辈分或等级的差别。
  • 22、东夷:1.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2.指三国吴。 3.特指清朝统治者。4.旧指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
  • 23、匪夷:不寻常。
  • 24、非夷: 1.见"非彝"。
  • 25、封夷: 见“封姨 ”。
  • 26、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胡夷并称亦泛指外族或外族人。
  • 27、华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中国和外国。宋元时指国家的疆域。
  • 28、淮夷:古代居于淮河流域的部族。
  • 29、荒夷: 1.古时对海疆﹑边陲地区的居民或民族的泛称。
  • 30、恢夷:廓平。
  • 31、毁夷: 1.摧毁夷平。
  • 32、混夷:古种族名。又作昆夷﹑串夷﹑畎夷﹑犬夷等。即犬戎,西戎的一种。相传殷周时,混夷很强,是殷周西边的劲敌。周文王﹑穆王与之进行过战争。
  • 33、获夷: 能俘获夷狄者。一说是古之壮士。
  • 34、鸡夷: 1.见"鸡彝"。
  • 35、嘉夷:犹喜悦。
  • 36、剪夷:铲平,清除。
  • 37、歼夷: 诛灭。
  • 38、翦夷:削平。
  • 39、简夷:犹平易。
  • 40、近夷:指邻近的少数民族。
  • 41、九夷: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泛称少数民族。
  • 42、居夷: 1.亦作"居彝"。 2.本指居住在东方九夷之地。后泛指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
  • 43、戡夷: 平定。
  • 44、旷夷:旷达坦荡。
  • 45、昆夷: 殷·周时我国西北部族名。 泛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 46、琨夷:即昆夷。古代戎族。
  • 47、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
  • 48、朗夷:高洁坦荡。
  • 49、凌夷: 凌夷língyí (1) 衰落;衰败 英 decline
  • 50、陵夷: 山坡缓平貌。 由盛到衰。衰颓,衰落。 平夷;平毁。
  • 51、淩夷: 凌夷língyí (1) 衰落;衰败 英 decline
  • 52、零夷:陵夷﹐衰颓。
  • 53、六夷: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
  • 54、留夷:香草名。一说,即芍药。
  • 55、沦夷:衰微;沦落。
  • 56、蛮夷: 蛮夷mányí (1)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例 来蛮夷间。——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例 为降虏于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例 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 英 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 57、蔑夷:轻视。
  • 58、灭夷:消灭。
  • 59、逆夷: 逆夷nìyí (1) 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 英 foreign aggressors(invaders)
  • 60、鸟夷:海岛居民。先秦时指中国东部近海一带的居民。
  • 61、呕夷: 1.水名。也叫沤夷水或滱水。源出山西浑源县东南枪锋岭,东南流入河北为唐河。 2.古湖泽名。也叫昭馀祁。
  • 62、盘夷:犹创伤。盘,通"瘢"。
  • 63、杞夷: 1.指古杞国。因《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有"杞桓公来朝,用夷礼"语,故称。
  • 64、虔夷: 1.犹削除﹐平定。
  • 65、戕夷:伤害摧残。
  • 66、禽夷:擒灭。
  • 67、犬夷: 即犬戎。
  • 68、畎夷:即犬戎。又称混夷﹑昆夷。古戎人的一支,在殷周时居于我国西北部。
  • 69、攘夷:抗拒异族入侵。元 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復土之伟画。”陈去病《哭梦逋老友》诗:“同甫 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
  • 70、戎夷: 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 谓艰险不宁。
  • 71、扫夷:平定。
  • 72、埽夷:扫荡夷灭。
  • 73、删夷: 1.削除;剪除。 2.犹删除。
  • 74、芟夷: 除草;刈除。 裁减;删削。 铲除;削平。 杀戮。
  • 75、伤夷: 伤夷shāng yí (1) 受刀兵的创伤 英 knife wound
  • 76、商夷:指商鞅与管仲。管仲,名夷吾。
  • 77、烧夷:烧毁使成为平地。
  • 78、四夷: 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泛指外族、外国。
  • 79、随夷: 1.古代贤士卞随和伯夷的并称。
  • 80、坦夷:坦率平易。
  • 81、唐夷: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皮坚厚,可制甲。后因借以称良甲。
  • 82、腾夷:在平地上奔驰。喻宦途顺利。
  • 83、替夷:犹衰微。
  • 84、恬夷: 1.安静平和。
  • 85、殄夷:杀尽。
  • 86、佟夷:对满人的蔑称。满族多佟姓,故称。
  • 87、逶夷:犹逶迤。曲折绵延貌。
  • 88、威夷: 陵夷,衰颓。 逶迤。迂远貌。
  • 89、希夷:1.《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 2.指虚寂玄妙的境界。 3.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4.指道家﹑道士。
  • 90、遐夷: 1.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2.谓弃世。
  • 91、险夷: 1.崎岖与平坦。 2.艰难与顺利。
  • 92、崄夷:指危险。
  • 93、消夷:消除;消亡。
  • 94、枭夷:诛戮。
  • 95、辛夷: 辛夷xīnyí (1) 香木名,指木兰 例 露申辛夷。——《楚辞·屈原·涉江》 英 lily magnolia;magnolia wood
  • 96、徐夷:即徐戎。
  • 97、衍夷:广平。
  • 98、旸夷: 铠甲名。
  • 99、冶夷:妖媚;美丽。
  • 100、阿夷:古代獠族对妇女的称呼。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夷组词,夷的组词,夷字怎么组词,夷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夷字组词的组词,其中夷字在开头的组词有149个,夷字在中间的组词有55个,夷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96个。
  • 拼音
  • 注音ㄧ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GXWI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2)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与夷决战。馀夷脱逃。(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6) 倚輩;同輩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8)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9) 姓形容词(1) 平坦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3) 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4) 平和;平易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6) 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7) 经常,常道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8) 傲慢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9) 安闲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10) 通“怡”。喜悅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动词(1) 使平,拉平;铲平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3) 伤,受伤夷于左股。——《易.明夷》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5) 攻破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6) 铲除;消灭;诛灭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8) 毁灭 。如:夷毁(毁灭)(9) 犹豫,迟疑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10) 锄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查看更多]